舊作選篇(之45)
端午與屈原
(以下是由2017年和2010年端午節寫的兩篇文章,彙合而成。)
發表在2017年5月30日的文章。
端午節,又稱詩人節,紀念中國第一位詩人屈原。
屈原(約公元前340-前278)是戰國時代楚國人。與中原各國文化相比,楚文化有顯著不同。屈原之前,中國的詩篇只有無法考證作者是誰的《詩經》,屈原是第一位詩人。魯迅《漢文學史綱要》:「戰國之世……在韻言則有屈原起於楚,被讒放逐,乃作《離騷》。逸響偉辭,卓絕一世。後人驚其文采,相率仿效,以原楚產,故稱『楚辭』。較之於《詩》(即《詩經》),則其言甚長,其思甚幻,其文甚麗,其旨甚明,憑心而言,不遵矩度。……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,乃甚或在(《詩經》)三百篇以上。」中國後來成為詩的王國,可說是屈原帶動的。
由於語言年代久遠,《楚辭》也像《詩經》一樣,讀來不似唐宋詩詞那樣流暢易明。但《詩經》中的「昔我往矣,楊柳依依,今我來思,雨雪霏霏」,會啟動你無限遐想;《楚辭》中的「秋蘭兮青青,綠葉兮紫莖;……悲莫悲兮生別離,樂莫樂兮新相知」,今天讀來仍然艷麗感人。又想起《紅樓夢》中「襲人」這名字,最早典故應該是屈原《九歌》的「綠葉兮素華,芳菲菲兮襲予」。花氣襲予,帶來一陣淒美。
屈原最動人的詩篇當然是《離騷》了,其中一些句子,我年輕時讀後深思,就抄在筆記本上:「世溷濁而不分兮,好蔽美而嫉妒」;「長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艱」;「亦余心之所善兮,雖九死其猶未悔」;「路漫漫其脩遠兮,吾將上下而求索」那份對百姓和家國的深情,對追求良政的執着,終句是:「國無人,莫我知兮,又何懷乎故都?既莫足以為美政兮,吾將從彭咸之所居。」彭咸,是殷代賢大夫,諫君不聽,於是投水而死。屈原這個結句預示了他會作出與彭咸相同選擇,並因此而為後世留下悲壯的傳說和端午節的種種習俗。
近年有大陸學者對屈原之自沉,認為是不懂得政治需要妥協的不智,一死無助於政治的改進,反而忍辱妥協還能夠伺機施行良政。這或許是當今一些知識人為與極權政治合作而尋找的心理托詞。但屈原在《漁父》中已作了回答:「舉世皆濁我獨清,眾人皆醉我獨醒……寧赴湘流,葬於江魚之腹中;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之塵埃乎!」既然是舉世皆濁、眾人皆醉,混入權力層中,除了同濁同醉之外,還能夠有甚麼作為?
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,屈原就被稱為「愛國詩人」。他的「愛國」,不是愛統一的中國,而是愛周朝各諸侯國之一的楚國。他畢生的政治追求,是抗擊強秦的侵略,維護楚國的獨立,實行清明的政治。實際上,分離狀態的春秋戰國時期,才是中國文化、思想、學術百家爭鳴的最輝煌時期。秦統一之後,焚書坑儒,百家寂滅,楚文化也消失了。
抗暴秦,避秦,移民潮,讓人想起屈原的《哀郢》。
2007年 6月19日端午節,我發表的一篇文章,講到《哀郢》。89年六四後,畫家黃永玉畫了一幅題為《哀郢》的大畫,全畫是穿大紅袍蓄長髮伏地吟詠的屈大夫,畫的上方,畫家抄下了屈原全首《哀郢》,最後畫家寫:己巳年仲夏日黃永玉接家書後奮筆作之於山之半居。己巳年即89年,這年夏天何以有此奮筆之作?當年我初看此畫,心中已戚戚然。詩句中的「去故鄉而就遠兮,遵江夏以流亡。」和結句的「鳥飛反故鄉兮,狐死必首丘。信非吾罪而棄逐兮,何日夜而忘之?」使人聯想到當時的中國局勢,並引起共鳴。
一年來,香港局勢大變,兩制的人身安全和自由的保障,日日向一國靠攏。《哀郢》的「去故鄉而就遠兮,遵江夏以流亡。」是香港人成為中國人之後,擺脫不掉的秦以後專制時代中國人的宿命。
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,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侯漢廷為民請命,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,【每天三分鐘,多懂一點歷史掌故】 第七集,周朝開啟的天下觀(上) 影片搞笑,文字有料。 紂王在朝歌,周武王的軍隊到了朝歌附近,牧野,便停下來。為何?一者可能是牧野地形較有利,二來周伐紂,千里興兵,疲憊之師,在此整備,以逸待勞、反客為主。商的主要軍隊已東征,朝歌空虛,調集了一堆平民甚至死囚作戰,奔赴...
「周 朝 諸侯國」的推薦目錄:
- 關於周 朝 諸侯國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
- 關於周 朝 諸侯國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
- 關於周 朝 諸侯國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
- 關於周 朝 諸侯國 在 侯漢廷為民請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
- 關於周 朝 諸侯國 在 [問卦] 周朝能800年中國其他朝代怎麼不行? - 看板Gossiping 的評價
- 關於周 朝 諸侯國 在 新北市許姓宗親會- 許國(周朝諸侯國) 許國 的評價
- 關於周 朝 諸侯國 在 春秋戰國-上周朝後期群雄爭霸齊國 - YouTube 的評價
- 關於周 朝 諸侯國 在 國立台東高級中學102學年度第2學期第1次段考1年級歷史科 ... 的評價
周 朝 諸侯國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
最早的禁酒令:西周聚眾喝酒是要砍頭的!
歷史春秋網
《尚書》的《周書·康誥》一篇,是記載代周成王執掌國政的(姬旦)指示侄子姬封在衛國禁酒的公開命令。
此篇命令不只是針對姬封的衛國的,也是對整個周王朝包括首都在內的所有轄區。
姬旦在這篇公開訓令中並沒有完全禁絕喝酒行為,而是採取三個分級措施:其一,在王朝首都擔任各級官職的貴族子弟,不可經常飲酒;其二,在諸侯國擔任各級官職的貴族子弟,只有在祭祀時方可飲酒;其三,照顧居住在衛國的殷商舊民,在父母高興的情況下,他們可飲酒。
政策不可謂不細!既然如此之細,就不免最後有嚴厲的條款,最嚴厲的就是防止群飲,因為一旦酒壯人膽,不滿情緒會被點燃,人們會鬧事兒造反。因此,姬旦說道:「假如有人舉報說有群飲的,姬封你不要放縱他們,要將他們全部逮捕,送到王朝首都來,我親自判決殺掉他們。」如此嚴厲的條款仍然是區別對待不同的對象的,對於殷商舊族願群飲的,放一馬,不殺他們,給予教育、訓誡。但是呢,經過勸說再不改的,同樣殺掉。
周公的殘酷政策在西周初期確實起到震懾性作用,但是,到了第十代君主姬胡(周厲王)那裡,禁酒訓令就不大管用了。姬胡的近臣榮夷公貪財好酒,還拒絕任何批評。當時的人說以他為代表的那一類官員「聽言則對,誦言如醉」。用現在的話來說:你說順耳的,我就跟你談幾句;你說不順耳的,我就裝喝醉了,聽不見,不搭理你。
厲王一代在榮夷公的折騰下,當然還有他自己鎮壓不同意見的行為,導致了內部變亂。一場政變把他打跑了,跑到一個叫「彘」的地方,委屈了14年死掉。政變發生後,「共和」二字第一次出現在中國歷史文獻上。周公與召公兩大傳統政治家系共同主政,度過了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14年。
這14年始自公元前841,結束於公元前828年。從公元前841年起,中國歷史才有了確切的紀年,官方文獻記錄某年發生了何事。此前的事情只能說個大概,比方說,姬旦寫的《康誥》訓令只能說是在成王初期、周公攝政之時,而無準確年份。
調侃地說:是周厲王一代的喝酒,給中國喝出一個準確紀年的時點來
(本文由「歷史春秋網」授權「知史」轉載繁體字版,特此鳴謝。)
網站簡介:
歷史春秋網(www.lishichunqiu.com)成立於2010年6月,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,提供中國古代歷史、政治軍事、經濟文化、中醫養生、書畫藝術、古董收藏、宗教哲學等內容。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,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。
周 朝 諸侯國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
在沒有退休金的古代,古人是如何養老的?
歷史春秋網
作者:陸棄
中國現在十四億人口,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口,達到了2.5億。如何讓這兩億多老年人過上幸福生活,是擺在社會和每個家庭面前的現實問題。那麼,古代人是如何養老的?他們解決了養老問題嗎?國家又有什麼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呢?
養兒防老,國家一直在大力宣傳「孝子」
中國是一個「孝」的國度,國家一直在宣傳孝道,宣傳孝子,《詩經·大雅·既醉》裡說:「孝不匱,永不爾類」,孔子說:父母在,不遠遊。國家靠無窮無盡的孝道影響每個家庭,進而影響整個民族、整個國家。這就是所謂的以孝治國。中國之所以幾千年文明未斷,與孝道文化的傳承有很大關係。
除了《孝經》與《養老奉親書》這些理論著作,古代還注意收集孝子故事在社會大力宣傳,西漢經學家劉向編著《孝子傳》,中國化的佛教經典亦有《二十四孝押座文》,南宋畫家趙子固創作「二十四孝書畫合璧」,元代郭居敬編錄《二十四孝》,清朝張之洞擴編《百孝圖說》,以及《日記故事大全二十四孝》、《女二十四孝》、《男女二十四孝》等勸孝書籍風行社會,尤其是郭居敬編錄的《二十四孝》影響深遠。在這些孝道榜樣人物的影響下,古代孝子曾出不窮,隋唐的英雄好漢秦瓊就號稱「孝母似專諸,交友賽孟嘗」,幾乎凡是古代英雄人物,無不打上孝的標籤。
鼓勵孝道,國家配以輔助養老措施
不只在宣傳上,在制度上古代各朝各代也有許多措施鼓勵孝道,早在周朝時,國家就規定各地要每年舉行一次「鄉飲酒禮」,這個「鄉飲酒禮」由地方官主持,請六十歲的長者上坐,以達到「正齒位、序人倫、敬老重賢、息事端、惇睦鄉里」的目的。可別看這小小的一頓酒,由國家有關部門出面,會給每個家庭、每個宗族起到影響巨大的示範作用,以教導他們孝老敬親。
既便是戰亂頻仍、兵荒馬亂的春秋戰國時代,各諸侯國也沒有忘了鼓勵孝道。這從各國的徵兵制可窺一斑。當時各國大多有「70歲以上老人免一子賦役,80歲以上老人免二子賦役,90歲以上老人免全家賦役」的規定。家有一老,如藏一寶。春秋戰國時期在戰場上死亡率極高,數百萬人死於戰爭,但諸侯國君們卻規定家中有老人,一定要給老人留下兒子養老,可見在那種條件下也還是有「人性化」的一面。孝在國家制度中地位之高,可見一斑。
西漢時,國家給七十歲及以上的老人發放「王杖」,「高年賜王杖,上有鳥,使百姓望見之,比於節,吏民有敢罵詈、毆辱者,逆不道」,持「王杖」的老年人,可以便利出入官府,可以在天子道上行走,在市場上做買賣可以不收稅,觸犯刑律如不是首犯可以不起訴。這個規定就像現在的老年人乘車可以憑老年卡不買票、去公園景區不買票一樣異曲同工。漢文帝是一位有名的孝子,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他規定全國80歲以上老人由國家每月供給一定量的大米、肉和酒,「凡孝於親者人帛五匹」,對於孝子國家還獎勵布匹。
南北朝時,國家陷入混亂狀態,戰爭成為常態。但北魏卻首創「存留養親」制度,且此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達一千多年。什麼叫「存留養親」呢,就是子女犯了罪,但他的家中有年老的祖父母、父母,或者這些長輩有病沒有其他男丁贍養,國家規定對該罪犯停止或免除刑罰,讓他回家贍養老人,給老人養老送終後再服刑。南朝梁武帝更先一步,在南京首建「孤獨園」,專門收留贍養孤苦老人,值得注意的是,這些老人是不收費的,完全由國家供給,比之現代的收費養老院更人道。
隋朝時,為了加強家庭孝順管理,不准祖父母、父母在世時子女「另立門戶、分割財產、供養有缺」,所以那個時候,會出現幾世同堂的家庭,因為不准分家。唐朝時出現「色養」的概念,對於老人不但物質生活上要有保證,精神上也要和顏悅色;唐、宋、明、清基本上繼承了前朝的各項養老措施,唐朝有普救病坊,宋朝有養濟院,明、清亦有類似機構,「鰥寡孤獨廢疾不能自養者,官為存恤」,也就是說,那時候是有官辦免費養老院的。除此之外,宋、元、明、清皆有「旌表孝行」之法,對於孝子賢婦予以重獎。明朝的一項規定更為奇葩,「令僧道有父兄見存無人侍養者,不問有無度牒,令還俗養親」。家有老人夫人奉養,既便是你是出家的和尚、道士,也要被勒令還俗。清朝時康、乾幾次「千叟宴」,在國家層面上將養老、敬老的提倡推向了高潮。
處罰不肖,讓不孝子受到必要的懲罰
在獎勵孝子的同時,古代列朝列代都對不孝子加以處罰。古代對於不肖子處罰是非常厲害的,嚴重者不孝子將被處以死刑。
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,法律規定對不贍養老人、毆打辱罵老人、不給老人吃飽穿暖、老人生病不細心照料的不肖之子給予臉上刺字、割鼻子、斬腳、死刑等處罰。不孝被判死刑,開重罰不孝之先河。以後的法律,大多繼承了夏朝的「優良傳統」,既便到了兵荒馬亂的春秋戰國時期,《秦律》中還有「凡是毆打、虐待60歲以上的祖父母、曾祖父母的子孫,將被判流放或死刑」的規定。
漢朝繼承了《秦律》中的一些做法,對不贍養老人的不孝之徒,嚴重者也是處以死刑,並懸屍體街頭示眾,以儆傚尤。隋朝時,「不孝」被列為「十惡」不赦之罪,死罪難免。既便遇到朝廷大赦,也難逃活命。
家庭窮困,往往是不肖子逃避孝順的理由。清朝將推行孝道發展到極致,《大清律》規定:兒子再窮也必須設法贍養父母,如果因貧困導致父母自縊身亡,要按照過失殺父(母)罪被杖責100下,流放1500公里。也就是說,家庭窮困,你可以窮你自己,但你必須保證長輩有吃的,有穿的,有住的。你凍死、餓死也就罷了,但如果父母或祖父母被凍死、餓死,你可是要被判刑的。罪名是「過失殺人罪」。我們看到「二十四孝」有許多不可思議的舉動,如郭巨埋兒,為了孝母寧願把兒子殺了。其實這不只是他個人的一時衝動,客觀上有社會對孝道的嚴格要求和法律上對不肖的嚴厲處罰,迫使他這樣做的。
(本文由「歷史春秋網」授權「知史」轉載繁體字版,特此鳴謝。)
網站簡介:
歷史春秋網(www.lishichunqiu.com)成立於2010年6月,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,提供中國古代歷史、政治軍事、經濟文化、中醫養生、書畫藝術、古董收藏、宗教哲學等內容。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,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。
周 朝 諸侯國 在 侯漢廷為民請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
【每天三分鐘,多懂一點歷史掌故】
第七集,周朝開啟的天下觀(上)
影片搞笑,文字有料。
紂王在朝歌,周武王的軍隊到了朝歌附近,牧野,便停下來。為何?一者可能是牧野地形較有利,二來周伐紂,千里興兵,疲憊之師,在此整備,以逸待勞、反客為主。商的主要軍隊已東征,朝歌空虛,調集了一堆平民甚至死囚作戰,奔赴牧野,紂的軍隊反倒成為疲憊之師,為周所敗。
周朝初定,其實天下並不穩定。在價值上,必須說服其他勢力,承認他的成功。於是有了「天下體系」與「天命觀」。有興趣深入了解的朋友可以讀讀錢穆大師《民族與文化》、趙汀陽學者《惠此中國》、《天下的當代性》等書。
從〈牧誓〉中可見,周是代天伐紂;商朝認為天命是給商人的,因此只須討好上天即可,帶有超現實的宗教色彩。但周認為,天命是降臨在有德者周王身上的,因此必須行德政,俗世的政治表現。以前商人只對自己好,現在周人對大家都好,咱們好好相處,天下一家,「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,率土之濱,莫非王臣」。
透過分封制度、禮樂制度及德治落實的天下體系,政治結構包括三層:家、國、天下。家是指家族;國是指諸侯國;天下是指全世界。「天下體系」將「和諧萬邦」視為理想的世界政治秩序。這是一個可以容納天下所有人的政治格局。
天下體系的核心理念在於「天下無外」。就是說,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,天下政治不拒絕任何人的參與、不會把任何人排除在外。只要「有德」,就有機會獲得天命而主政天下,論證了逐鹿天下的合法性。
而中原一直在文化與經濟上有優勢,尤其是擁有漢字,讓所有族群都能無障礙地理解與使用,以漢字為載體的精神世界成為一個開放的、共享的、不斷豐富的精神世界,加上天下體系合理讓各方加入中原,中原對外部族就擁有強大的吸引力。附近的部落為了謀求自己的利益,才會紛紛加入以漢字為主體的文化圈,或者加入爭奪中國正統的競爭,隨著捲入競爭的族群規模擴大,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漩渦。
中國之所以有現在的疆域,主要並不是透過戰爭吞併他國,而是像一個漩渦一樣,一點點地把周邊部落民族給捲進來形成的。是中原的部族與周邊族群不斷融合的過程,包括匈奴、鮮卑、突厥、西羌、契丹、女真、蒙古等,參與者越多,漩渦越大,範圍越廣,文明也更有魅力,他們的原住地隨之併入,從漠北到南海,從東海到西域,最終奠定了今日中國的領土範圍。而「中國」這個詞的意涵也不斷被擴充豐富,具有深遠沉甸的文化意義。
明天的文字內容,我會接著談「天下體系」造成的影響,以及對商業的啟示。歡迎大家一起留言思考討論:
有些人認為元朝和清朝不屬於中國王朝,而是征服中國的外國王朝,這些人說得有道理嗎?為什麼?元朝和清朝的皇帝自己怎麼說?
另外,紂王為何不能守在朝歌,等援兵來救呢?急著打敗對方的原因是什麼?為何敢召集一堆沒受過訓練的奴隸與囚犯呢?迷之自信又從何而來?
周 朝 諸侯國 在 新北市許姓宗親會- 許國(周朝諸侯國) 許國 的推薦與評價
許國(周朝諸侯國) 許國, 中國歷史上西周及春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, 男爵爵位,國君為姜姓,建國君主是許文叔,許男結為最後一位已知許國國君。 ... <看更多>
周 朝 諸侯國 在 春秋戰國-上周朝後期群雄爭霸齊國 -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
這支視頻從 周朝 後期春秋戰國開始說起,春秋戰國群雄紛起,齊國,晉國,秦國,楚國,吳國等等都是 諸侯 霸主,來聽聽他們的故事. ... <看更多>
周 朝 諸侯國 在 [問卦] 周朝能800年中國其他朝代怎麼不行? - 看板Gossiping 的推薦與評價